在中共頻頻以各種顛倒黑百的政治宣傳醜化歐美主要國家、並把共產黨與偉大領袖習近平描繪成帶領中國日漸強大、邁向復興之路的當下,習這樣出手雖然讓金融界、境外投資機構感到惱怒與困惑。
不過以前的鬼月還要更長。」 放了兩個月的長假,在各地遊山玩水、吃好料的好兄弟們,在農曆4月8日,就必須依序回到陰間了。
Photo Credit: 本文作者提供 儘管我們不知道,這專門給好兄弟的兩個月長假,真正的來龍去脈,但他們這些儀式,基本上是來自漢人的哦。現在的「鬼月」是怎麼來的? 其實這兩個月長假的消失,可是說是非常突然啊。而且背後都有著「人性的溫暖」。所以,熱情的台灣人還會另外準備一桌,專門用來讓孤魂野鬼們享用的。而在這一段時間裡,台灣人也會幫祖先掃墓。
只是目前這個推測的相關依據,還很薄弱,如果有知道的朋友們,歡迎在留言區告訴我們哦。在清朝官員黃逢昶、吳光亮、王凱泰等人寫的《化番俚言》中寫到,台灣人除了會在清明節,還有農曆7月15日,中元節的時候祭拜祖先以外,他們從每年春分(農曆二月初,約國曆三月二十日),到農曆4月8日,整整有兩個月的時間,都會有大型的祭祀活動。第二,立陶宛外交部長Gabrielius Landsbergis在週三表示,立陶宛會努力讓這位已經離境的中國大使返回立陶宛
相較之下,各國行政部門受限於地緣政治、軍事安全及經貿等各層面因素,往往發言時談到台灣議題會趨於保守。立陶宛全國當前最重要的國安議題,並不是台灣,而是來自鄰國白羅斯的大批非法或非常規移民,據說人數超過四千名。Photo Credit: AP / 達志影像 第三,立陶宛外交部在週二的官方聲明中寫著:立陶宛會依照中國的「一中原則」。可以這麼說,沒有「冰島時刻」,90年代的國際政局會如何發展,或有變數。
歐盟國家在過去針對台灣議題,過去多由國會部門(包括各國國會及歐洲議會)通過挺台或友台決議案。一架自雅典起飛原訂降落在立陶宛首都Vilnius的Ryanair班機,竟然離奇掉頭改降落在白羅斯首府明斯克,接著一名白俄反對派記者Roman Protasevich在眾目睽睽之下遭到警方逮捕。
一般而言,美國及歐盟有「一中政策」,並不會用「一中原則」這個詞彙,因為「一中原則」是中國政府所使用。這個隔離期間,恰巧成為中國及立陶宛兩國的外交斡旋空間。這句話暗藏伏筆,算是一種隱性的橄欖枝。歐盟執委會在日前剛宣布將提供立陶宛高達3670萬歐元緊急援助,作為立陶宛與白羅斯邊境的移民居留相關設施用途。
無論是在美國還是歐洲,一般而言國會議員代表民意,對於民主及人權價值向來勇於發聲,對台灣的國際處境也較能體諒。同樣是在這幾天,中國宣佈了兩起有關外國人士在中國遭到判刑的新聞,苦主是加拿大。中國政府一開始的要求是:「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」及「立陶宛召回駐中國大使」。第一,中國並未宣布立陶宛駐中國大使為「不受歡迎人物」(persona non grata),某個程度上是預留空間,也保持了彈性。
Ryanair執行長稱這是由國家搞出來的劫機行為。首先是中國遼寧省高級法院針對加拿大籍被告Robert Schellenberg毒品走私案維持原死刑宣判。
就在今年五月份,發生了震驚歐盟的劫機事件。) 立陶宛在1990年宣布成為第一個脫離蘇聯獨立的國家,冰島在1991年年初成為第一個承認立陶宛的國家,這個「冰島時刻」(Iceland moment)對立陶宛而言至臻重要。
這起所謂「兩個Michael」事件始自2018年,當時咸被認為是中國政府對華為公主孟晚舟的人質外交報復。這次在立陶宛,除了國會議員之外,我們看到的是立陶宛總統跟立國外交部的強力表態。立陶宛外交部用了「一中原則」,我們無從得知是否為筆誤,但背後訊息是安撫中國。台灣會迎接屬於我們的立陶宛時刻(Lithuania moment)嗎? 立陶宛總統、外交部出手表態,代表的是什麼? 立陶宛跟中國之間針對台灣設處的這波外交駁火,相當罕見地由歐盟會員國政府親上火線。Landsbergis言下之意是,「場面不需要搞這麼難看吧。當給予備受威脅的立陶宛外交承認時,小小的冰島成為了巨人。
中國政府此舉翻成白話的意思是,「我給你立陶宛政府一點顏面,這位大使自己走吧,不要讓我趕你出門」。另一起事件是遼寧省丹東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判加拿大籍Michael Spavor因為間諜罪判處有期徒刑11年。
對抗極權壓力,不願姑息,冰島展現令全世界敬佩的勇氣。中國忌憚的是,如果不強硬處理立陶宛事件,恐怕立陶宛會引發後續的骨牌效應,造成中國的外交危機。
台灣的「立陶宛時刻」會到來嗎?看劇本怎麼走 我們非常期待台灣的「立陶宛時刻」能早日出現。第二,立陶宛外交部長Gabrielius Landsbergis在週三表示,立陶宛會努力讓這位已經離境的中國大使返回立陶宛。
1991年2月4日,《紐約時報》刊了一篇讀者投書,標題是 Iceland Puts the West to Shame on Baltics (在波羅的海,冰島讓西方國家感到羞赧)。簡言之,要觀察立陶宛近來對台灣的支持或友善態度,必須將白羅斯及加拿大這兩個國家也拉進來看,才能更準確理解立陶宛抗中的外交脈絡及縱深,而絕不是僅呼口號地一味說立陶宛挺台愛台那般淺層。立陶宛對於白羅斯刻意讓大批非法移民來到立國感到不滿,而白羅斯的背後影武者即是中國。理解這個細微層次的差異,是台灣外交工作的重點。
兩件事看立陶宛對中國政府的戒心 中國近年來大力拉攏與白羅斯獨裁者盧卡申科已是不爭事實,盧卡申科掌權27年,面對國內大規模抗爭仍不願下台。中國駐立陶宛大使的確被召回了,但立陶宛駐中國大使因隔離21天因素,人仍然在中國境內。
立陶宛中國大使尚未離境,創造兩國外交斡旋空間 回到這次風波,對中國及立陶宛來說,下一步會怎麼走?外交是按照劇本走的,發動第一步時得想到後面三個步驟,否則難免讓自己難堪或自曝其短。向來支持廢死的歐盟外交事務發言人Nablia Massrali對此表達反對,並呼籲中國法院從寬量刑。
有趣的是,上述這兩起事件,立陶宛都在社群媒體上大力聲援加拿大政府。另一位Michael Kovrig預料也將在近期宣判。
如果中國駐立陶宛大使可以返回立國,那立國駐中大使也不用離境了」隨著Gamma和最後Delta變異株病毒的出現,讓疫苗產生有效中和抗體濃度下降 (表格1,由旅美小兒科吳凌安醫師提供),加上全球明顯產能不足,像是發生韓國與以色列交換訂單已趕快彌補拖延太久的第二劑BNT疫苗施打,人類群體免疫與病毒變異正在陷入拉鋸戰的膠著。另外,即使中和抗體量有下降,以目前真實世界施打後的資料顯示,疫苗對感染變種株病毒後住院、重症都還是有一定的保護效果。因為對抗變異最好的方式還是全球接種步伐一致,不要掠奪窮國第一劑。
但美國大多數醫師和免疫學家表示,目前尚不清楚一般人群是否需要它們。我們必須應對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變化,疫苗的壟斷和緩慢分發正在影響開發中國家。
如果普通民眾需要補強針,鎖國前提下美國有實力足夠供應,但白宮正面臨國際壓力,要求捐贈劑量,而不是在國內啟動補強針。FDA疫苗第三劑加強計劃可在數週內準備就緒,目標在: 65歲或以上的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(癌症和HIV患者) 以及在推出疫苗後不久於12月或1月接種的人 甚至單劑嬌生疫苗的接種者 根據《華爾街日報》採訪內容:Recent data from Pfizer Inc. and BioNTech SE shows the efficacy of their shot declines about 6% every two months, which suggests boosters may be needed broadly, one of the people said. 每兩個月下降約6%,輝瑞認為這表明可能需要廣泛使用第三劑以防止不斷演變的病毒。
Moderna Inc.本週四也表示,預計接種兩劑疫苗的人需要在秋季接種第三針,以保持對COVID-19的強大保護。而杜克大學的全球衛生中心當時以全球疫苗疫苗覆蓋率計算,全球80%的人口擁有抵抗力應該發生在2023-2024年,而可以迎來最後全球開放,但是當時還在Alpha、Beta變異株正逐漸取代原生株的時間點,印度疫情還未爆發。